在软件定义汽车背景下,ASPICE评估模型对“可升级性”与“可维护性”的量化,主要通过以下方式实现:
质量模型映射
ASPICE 3.1指南直接引用ISO/IEC 25010的子集,将“可维护性”与“可移植性”(涵盖升级能力)列为6大质量特性之一,形成针对ECU的通用质量模型。评估时,需将这两个特性细化为可度量的子指标,如:
可维护性:模块化程度、代码复杂度(如圈复杂度)、缺陷修复周期、回归测试覆盖率;
可升级性:版本间接口兼容性、升级包大小、升级失败回滚时间、用户数据迁移成功率。
过程能力等级的量化要求
ASPICE能力等级4(可预测)和5(优化)明确要求建立量化管理指标。例如:
等级4:需统计“升级成功率≥99%”或“平均维护响应时间<2小时”的量化基线,并通过控制图监控偏差;
等级5:基于升级/维护数据持续优化流程,如利用AI预测升级失败风险,将预测准确率纳入评估。
架构评估的维度扩展
在系统架构评估中,ASPICE要求从可修改性、可扩缩性等维度量化设计合理性。例如:
通过变更影响分析量化可维护性:评估一个需求变更影响的模块数量(如≤3个为优秀);
通过接口版本兼容性矩阵量化可升级性:要求向后兼容至少3个历史版本,兼容性测试通过率100%。
工具链与追溯性支撑
借助ASPICE工具链(如Polarion自动生成追溯矩阵),可量化升级/维护的双向追溯覆盖率。例如:
升级需求到代码实现的追溯率需≥95%,确保每次升级可快速定位受影响的测试用例;
维护记录与缺陷追溯的闭环率需100%,避免未修复缺陷重复出现。
动态适配模型(DAM)的实践
针对软件定义汽车的快速迭代,行业采用DAM策略:核心安全模块(如自动驾驶)按ASPICE L4级量化管理(如升级回滚时间≤30秒),
非关键功能(如娱乐系统)允许L2级简化评估(如年升级次数≤4次),平衡合规与效率。
示例:某车企在ASPICE L4级评估中,将“可升级性”量化为OTA升级包大小<500MB、升级成功率≥99.5%、回滚时间<1分钟,并通过统计过程控制(SPC)持续监控;
而“可维护性”则要求关键模块圈复杂度<10、缺陷修复周期<5天,最终达到L4级量化阈值。
推荐阅读:
亚远景-避免踩坑!ISO/PAS 8800认证中的常见问题与解决方案
亚远景-ISO 26262与ASPICE:汽车软件开发中的质量与安全协同路径
亚远景-智能汽车时代:ISO 26262与ISO 21434的融合与创新
亚远景-破解AI“黑箱”:ISO 8800推动的可解释性安全验证方法
亚远景-ISO/PAS 8800 vs. 其他标准:企业该如何选择?
推荐服务:
点击查看亚远景ASPICE、ISO26262实施工具-APMS研发过程管理平台