ISO 26262与ISO 21434已成为汽车供应链“安全升级”的两大核心抓手,分别聚焦功能安全与网络安全,并在流程、组织与商业层面重塑了整车厂与零部件企业的协作方式。
结合2025年最新行业实践,可将“升级之路”概括为以下四个阶段:
1. 标准互补:从“双标准”到“同一套开发语言”
- ISO 26262(功能安全)覆盖电子电气系统“失效-安全”生命周期;ISO 21434(网络安全)覆盖“被攻击-仍安全”生命周期。两者均要求基于风险、贯穿V模型、可追溯。
- 主流做法是把TARA(21434威胁分析)与HARA(26262危害分析)合并为“FACT”统一安全需求库,在概念阶段就同表管理,避免后期重复设计、测试和文档。
2. 供应链准入:双认证正成为“门票”
- 2025年7月,电池管理系统供应商“华霆动力”同时拿到ISO 26262 ASIL-D与ISO/SAE 21434双证书,被TÜV南德视为“本土供应链韧性标杆”。整车厂已将其作为选择BMS的核心评分项。
- 欧洲进口门槛同步提高:经纬恒润车身域控制器在配套福田轻卡出口前,必须拿到ISO 26262 ASIL-B + 21434双认证才能拿到欧标整车型式批准。
3. 流程落地:把“安全”拆进每一次迭代
- 概念→设计→验证→生产→运维五阶段同步输出安全交付物:功能安全计划+FMEA、网络安全计划+TARA、渗透测试报告、安全OTA策略等。
- 工具链先行:EDA与软件IP厂商(Synopsys、新思等)已提供“26262 ASIL-D + 21434”兼容的编译器、加密库、验证脚本,供应商可直接调用,降低重复认证成本。
4. 持续合规:用“监控-响应”闭环替代一次性审计
- 主机厂要求Tier-1在车辆全生命周期内维持CSMS(网络安全管理体系),出现CVE或事故48h内提交补丁计划;功能安全方面则引入“在线FMEA”与OTA回滚机制。
- 第三方机构提供“双标准”飞行检查:每12~18个月进行渗透+功能安全抽查,证书动态更新,直接关联下一车型定点。
结论:
ISO 26262与ISO 21434已从“技术文件”演变为汽车供应链的“商业规则”。谁先完成双认证,谁就能在新车型定点、出口合规、保险与品牌溢价四条战线同时拿到筹码;
而迟迟未启动流程的供应商,则面临定点取消、出口受阻、责任保险费率上升三大风险。对于整个行业而言,“双标准”并行实施正把安全从成本中心转为竞争力中心,成为智能化、电动化时代供应链韧性的核心指标。
推荐阅读:
亚远景-ISO 26262与ASPICE:汽车软件开发中的质量与安全协同路径
亚远景-智能汽车时代:ISO 26262与ISO 21434的融合与创新
亚远景-破解AI“黑箱”:ISO 8800推动的可解释性安全验证方法
亚远景-ISO/PAS 8800 vs. 其他标准:企业该如何选择?
亚远景-“过度保守”还是“激进创新”?ISO/PAS 8800的99.9%安全阈值之争
推荐服务:
点击查看亚远景ASPICE、ISO26262实施工具-APMS研发过程管理平台