在汽车行业向智能化、网联化加速转型的浪潮中,功能安全与网络安全已成为关乎车辆安全运行、用户隐私保护以及行业可持续发展的核心议题。ISO 26262《道路车辆功能安全国际标准》与ISO 21434《道路车辆网络安全工程》作为汽车安全领域的两大基石性标准,正深刻重塑着汽车行业的安全格局,推动行业构建起覆盖全生命周期、多维度的安全防护体系。
随着电子电气系统在汽车中的占比从20世纪80年代的不足5%攀升至如今的50%以上,车辆功能高度依赖软件控制。从高级驾驶辅助系统(ADAS)到线控转向技术,软件故障或硬件失效可能直接导致严重安全事故。例如,2018年某品牌电动车因传感器误判导致车辆突然加速,暴露出功能安全设计的缺陷。ISO 26262正是为应对此类挑战而生,其通过系统化的风险评估方法(如危害分析和风险评估HARA),将安全目标分解为技术安全需求,并要求在开发全流程(概念设计、系统开发、硬件/软件实现、验证测试)中实施严格的安全措施。
车辆与外部网络的连接(V2X、车联网平台等)使其成为黑客攻击的潜在目标。2015年,两名研究人员通过无线接口远程控制一辆吉普切诺基的刹车系统,震惊行业。此类事件凸显了传统功能安全标准的局限性——它无法应对网络攻击引发的非预期功能行为。ISO 21434的出台填补了这一空白,其将网络安全视为与功能安全同等重要的安全属性,要求企业从概念阶段就开展威胁分析与风险评估(TARA),并建立覆盖产品全生命周期(开发、生产、运营、报废)的网络安全管理体系。
该标准以“V模型”为开发框架,强调安全活动的双向追溯性:
左侧(分解阶段):通过HARA识别潜在危害(如“车辆意外加速”),定义汽车安全完整性等级(ASIL),并将安全目标分解为系统、硬件、软件层面的技术安全需求。
右侧(验证阶段):通过故障注入测试、硬件在环(HIL)测试等手段验证安全机制的有效性,确保残留风险低于可接受阈值。
关键工具:安全分析技术(如FMEA、FTA)、安全机制(如冗余设计、看门狗定时器)、安全文化培育(如组织级功能安全管理)。
该标准采用“纵深防御”理念,构建多层次安全防护:
威胁建模:通过TARA识别资产(如ECU、通信总线)、攻击路径(如无线接口、供应链)和潜在威胁(如拒绝服务攻击、数据篡改),评估风险等级。
安全设计:实施安全开发流程(如Secure Coding)、加密通信(如CAN FD总线加密)、访问控制(如基于角色的权限管理)等措施。
持续监控:建立网络安全运营中心(CSOC),通过入侵检测系统(IDS)、漏洞扫描工具实时监测异常行为,并制定应急响应计划。
两大标准要求主机厂将安全需求传递至一级供应商(Tier1),并延伸至芯片、操作系统等底层供应商。例如,某国际Tier1企业为满足ISO 26262 ASIL D要求,重新设计了电机控制器的硬件架构,采用双核锁步CPU和冗余传感器,使故障覆盖率提升至99.9999%。同时,ISO 21434促使供应商建立软件物料清单(SBOM)管理制度,追踪开源组件漏洞,降低供应链攻击风险。
安全标准的实施显著延长了开发周期。据统计,符合ISO 26262 ASIL C/D的项目开发时间平均增加30%,测试成本上升40%。但长期来看,安全投入可降低召回风险——某豪华品牌因功能安全缺陷召回车辆的成本高达2.5亿美元,而前期安全设计投入仅占项目总成本的5%。此外,标准推动行业从“事后修复”转向“预防为主”,例如通过静态代码分析工具在开发早期发现安全漏洞,减少后期修复成本。
随着标准普及,第三方安全认证、咨询、测试服务需求激增。例如,TÜV SÜD、SGS等机构推出ISO 26262/ISO 21434联合认证服务,帮助企业缩短认证周期。同时,安全工具链市场蓬勃发展,如Synopsys的Coverity静态分析工具、Vector的CANoe测试平台均集成标准合规检查功能。据预测,到2025年,全球汽车安全工具市场规模将突破20亿美元。
随着软件定义汽车(SDV)的发展,功能安全与网络安全的边界日益模糊。例如,网络攻击可能导致传感器数据篡改,进而引发功能安全失效。ISO/SAE 21434与ISO 26262的联合工作组正在制定指导文件,明确两者在威胁建模、安全需求分配等方面的协同机制。未来,企业需建立统一的安全管理平台,实现功能安全与网络安全数据的互联互通。
L4/L5级自动驾驶系统对安全提出了更高要求。ISO 26262的扩展版本(ISO 26262-202X)正在引入预期功能安全(SOTIF)概念,覆盖算法缺陷、传感器局限性等非故障原因引发的风险。同时,ISO 21434需应对车路协同(V2I)场景下的新型攻击面,如5G基站伪造、高精地图投毒等。
尽管ISO标准具有全球通用性,但不同地区对安全认证的要求存在差异。例如,中国强制要求智能网联汽车通过网络安全等级保护测评,而欧盟则侧重于GDPR数据保护合规。企业需在遵循ISO标准的基础上,构建符合区域法规的安全体系,这对其全球化运营能力构成挑战。
ISO 26262与ISO 21434的实施,标志着汽车行业从“机械安全”向“电子安全”的范式转变。这两大标准不仅重塑了企业的技术路线图,更推动了整个产业链的安全意识觉醒。
未来,随着汽车与能源、交通、通信等领域的深度融合,安全标准将向跨行业协同方向演进,最终构建起“人-车-路-云”一体化的安全生态,为智能出行时代保驾护航。
推荐阅读:
亚远景-智能汽车时代:ISO 26262与ISO 21434的融合与创新
亚远景-破解AI“黑箱”:ISO 8800推动的可解释性安全验证方法
亚远景-ISO/PAS 8800 vs. 其他标准:企业该如何选择?
亚远景-“过度保守”还是“激进创新”?ISO/PAS 8800的99.9%安全阈值之争
亚远景-ISO 26262与ISO 21434:汽车安全标准的入门指南
推荐服务:
点击查看亚远景ASPICE、ISO26262实施工具-APMS研发过程管理平台